现代社会竞争中,什么是竞争取胜的关键,拥有足够的可支配资源,当然是最美好不过的事情。而实际中这么美好的事情回出现吗?不会,因为你这么想,别人也这么想。

 

《中庸》中有: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围炉夜话》中也有: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此唐史李绛语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书以揭诸座右。

 

现实中许多人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早知道我就…,凡事难买早知道;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诸如此类的话语非常多;不辛的是这类话语多属于隐性语言,概括性的描述了事实,其寓意虽然深远,但是不具备可操作性。

 

用显性的话来说,要想赢得明天,就必须从现在起多做积累,这个积累就是你可以整合的所有资源。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道:“故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以企业为例

 

企业在竞争保持竞争优势的的核心,是拥有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实现对资源的整合与最大化利用;要想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就必须对现状做出客观的判断,并对未来做出明晰的规划。基于现状事实与客观对未来规划的前提下,才能知道如何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最大化的利用。

 

上面说到了拥有足够的可支配资源,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实际中这样的情况很少,现实中的资源配置往往是捉襟见肘。客观将现状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不是没有资源,而是因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某些资源所占比例过大,某些资源比例太少,甚至稀缺、全无。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企业管理者,做出了囤积所谓未来稀缺资源的决定,不管三七二一,只要能抓的到囤积起来。人力资源储备、管理干部储备、土地储备、资产储备、原材料储备,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开始了,囤积起来的就是有效资源,未来可用资源吗?资源的持有成本,维护成本,利用率比,资源的有效时间,与资源比例的合适度,都在圈定资源的过程中考虑过了吗?整合资源,不是囤积资源,而是将资源优化,使其符合当前企业运营管理的需要,将富余的资源转化为稀缺的资源,以解决企业管理的瓶颈。

 

木桶的容量受制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瓶子的存取速度,取决与瓶颈的流量。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而不是拥有的知识量。正如同,学历代表的是你曾经学过,而不代表能力。经历代表的是你参与过,而不代表经验。如果将学历等同能力,将经历等同经验,可能就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来证明。

 

企业的战略管理不是描述未来赚多少钱,未来多美好,而是清楚的知道,现状与未来之间的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实际的调整,如何对企业不擅长的业务做剥离,如何选择企业的合作伙伴,如何形成企业的再生运营机制,如何提高企业中成员的认知与实践技能,如何让每个企业成员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个干什么会导致什么结果,这个结果与自己又是什么关系。

 

战略管理的目的在与不管未来内外环境如何变化,企业都拥有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所以对企业能力的理解,不是现在拥有的资源数量,也不是现状下拥有的能力;而是在未来的某段时间里,如果产生突如其来变化,是否有能力在这种变化下,即便现有的资源配置产生变化,也能够基于当时的资源情况下,保证参与竞争的能力。

 

以人为例

 

对于人来说,什么是自身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吗?是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吗?是自己获得的荣誉与过去吗?没有不可替代的,当环境与前提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可替代的条件也就是出现了;知识与技能之所以能够被人获得的原因,就是因为可以传播与复制,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拥有更多更新知识的人可能会随时出现;一个活在过去所谓的辉煌中的人,其已经开始丧失面对未来的勇气,通过不断来重复过去的辉煌来告诉自己曾经还算是个曾有过价值的人,只不过是自己安慰自己。

 

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来看,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层次,到这里问题出来了,什么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呢?

 

转换个角度与视野来看问题,在管理智商被提出的之后,拥有管理智商内容的描述中有这样的解释。管理智商包含了两个最重要的能力板块,交往智商与情绪智商。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交往沟通能力被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人的成功程度取决于他的情绪调整能力,如何在需要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进入巅峰能力状态,如何在压力与挫折面前,迅速调整心态、角度、姿态等状态,寻找到对策,破局而出。

 

从对情绪调整能力的描述中,与上面马斯洛提到的:“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人在求知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理解转换,对技能技巧的不断运用,达到顺畅的人际交往沟通,同时学会掌控自我的情绪与调整自我的心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产生出个人的能力综合表现,可以称为人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什么,通俗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呢?

 

人不是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从人来到世界,除非出现特殊情况,要不然幼年、童年、少年直至成年,整个过程中,都是通过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其他认识的人,对其的行为以及做法的评价,得到的认可,产生出自身行为的标准。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行为被人认可、认同的感觉是愉悦的,被人否定的感觉肯定是不好的。现实中许多看起来很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没有得到舞台来施展才能的原因,也在于他的才能没有被得到认可。能不能做到把看起来很有才能的人,前面的看起来三个字去掉呢?

 

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的内容是什么呢?上面管理智商中除了情绪智商外,还有一个交往智商,交往沟通能力,被称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能够将所学、所知、所掌握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情绪控制,将其顺畅准确的同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传递,并且能够实时的接受反馈,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使其环境变化同步,这种能力应该才是能够立于未来竞争中,不败之地的个人能力。

 

以思维为例

 

人或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拥有核心能力,这个没错。未来是无法预知的,我们今天开始做准备,在思维上要怎样认识这个准备提及的能力呢?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许多人或企业,实际中面临的情况是,生存的压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你说核心能力我也很想有,知道的不多,钱也不多,梦想却很大,怎么办?生存都成问题,还核心能力,要是有就不会是今天这样。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有了目标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能够将目标形态明确化是解决问题的第三步;设定问题解决的客观时间期限是解决问题的第四步;不断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

 

当出现现状与未来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时候,满足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也存在巨大的困难的时候,忽视问题的存在吗?积极的做法是,不断去寻找是否有替代前提条件的可能,以期降低前提条件的要求;而不断使自身现有的情况,接近前提条件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关系,使之与环境变化相适宜;随着时间的进展,许多原来是问题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解决了。

 

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当了解到问题解决的前提,而不去探究有没其他的替代条件,而悲观的认为问题是不能解决的,这是于是无补的做法;而不断的关注问题本身与环境的变化,随着环境与问题的变化,由于自身能力与社会其他技术能力力量的不断变化,新的替代条件或者问题前提的条件的降低,可能性会出现。在行进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影响号召其他的人或利益团体介入,这也是加快与缩短问题解决的关键。

 

如果仅停留在问题的表现面前,退却了,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与看待自身现状,应该用动态,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在推动问题与自身能力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换个思维角度来看待,基于未来的准备,不一定是囤积各种资源,而应该是为未来各种发生的可能留下接口。当某种可能出现的时候,我怎么处理,实质的行动准备,可能要耗费资源,但是只是留下处理的接口,就相对降低成本,或者不需要成本,只需要关注即可。

 

在处理许多事情的时候,现实情况永远没想象中的那么严重,通过调整与转化,很多时候问题会变成机会,因为问题本身就是机会的代言词。重要的是有没顶着问题而上的心态,与直接面对问题的勇气。

 

在资源整合与对未来的规划中,充分的为可能整合的资源预留接口,为未来希望发生的可能预留接口,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你在过程中有方向感,在你到达预期的时候,产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认可感。

 

现实中许多情况下,预留接口,比实质行动以及直接付出代价进行结果转化,所支付的成本要低,有可能达到的效果一样或者超越;因为未来是无法预知的,任何企图将在现在将未来变成真实的做法,未必就是对的,而为未来的可能留下可能假设的接口,有可能是更有效的做法。

 

上一页  行首页  下一页


Lincn.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