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转折关系、偏正关系、假设关系、承递关系。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矛盾论》中提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不管选择那种方法做,很多时候实际的区别不是太大,这里区别太大是指这个区别在你可以接受的程度内。

 

现实中,我们往往做出了一个选择,而事情发生并有了结果。这个结果很多时候在做选择的时候并不能明确的知道,而结果出来之后,往往我们会陷入一种思考,如果当时换一种做法,这个结果是不是更好,但是很多事情不能重复,就如同人生不可以在重来一样。

 

矛盾是客观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正是不断的在结果产生之后,去探究过程的矛盾,在探究的过程中,分析矛盾,寻找出改进处理事情的方法。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探究方法,有纸上谈兵之闲,因为环境是变化,随着不断的变化,结果肯定是不同的。这也是处理事情的时机,切入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非常关键。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以企业为例

 

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通过不断的辩证看待事情与处理事情的方法,最后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最合适的人、最合适的时间去做,在每一次处理完事情之后,不断的重组事情,力求在下一次处理事情的时候,更高效,更顺畅的实现。

 

在管理者有个工具叫5W,通过这5W可以帮我们处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WhatWhyWhenWhoHow

What?

What to do it? 做什么?

Why?

Why to do it ?为什么做?

When?

When to do it ? 什么时候做?

Who?

Who to do it ? 谁去做?

How?

How to do it ? 怎么做?

 

例子:

这件事情谁负责的?我负责的;怎么采用这样的做法?生产工艺要求我们这么做;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生产工艺?我不知道,设备买回来的时候,说明书所这么操作的(节点一,这个生产工艺能否改良);

有没想过怎么来改良这个生产工艺来提高生产效率?不知道,我不懂(节点二,需要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要不永远只是操作员);

知道谁清楚这个生产工艺吗?不清楚(节点三,这是个问题,没人知道,要是出了问题也没人知到),问问xx技术员看看;

xx技术员,某某生产工艺能否改良?可以啊,但是要更新设备(节点四,设备可能不匹配);如果不更新设备有没办法提高?那只能对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了(节点二的问题看来有可能是问题的关键);

那为什么不组织对人员的技术培训?生产都忙不过来,怎么组织培训,再说了谁来组织啊(节点五,人员配置是否合理,生产组织是否合理,谁来提供并组织培训);

如果能够让人员参加培训,你能不能提供这个技术培训?可以啊?

 

上面是一个例子,用提问Why的方式来寻找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节点与方法。

 

现实企业管理中,只有不断的质疑现在看起来是合理的工作,才能寻找出,不断改良工作的方法。正是这种不断改良工作,不断质疑的方法,将工作变的更合理。

 

企业中还有一种情况,问题与矛盾本身存在,导致问题与矛盾的双方,短期内无法调谐,但是问题与矛盾的存在,影响着管理的进行。这时候要求管理者,在合适的时候,去激发矛盾,利用矛盾本身来消灭矛盾。因为这种在矛盾中消灭矛盾的例子无法杜拟,如果有存在这一类的矛盾,又需要消除,可以在bbs.lincn.com论坛中提出,我可以与提出问题的人,一起来探讨。

 

以人为例

 

自律型的人与他律型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律型的人自己给自己加压,给自己不断的寻找标准,不断给自己制造问题,在不断解压、不断建立新标准、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得到了自律式的成长。

 

会不会是一个假设,不会,就可以不做吗?做不做也是一个假设,想做如果不会呢?我经常被问及有没有空,有件事情是怎么样的?当被问及的时候,我知道是对方善意的给我回旋的余地,同时我也清楚的知道,我的回答应该明确的表示我做不做,对于我来说选择不是有没有空,而是做不做的问题。

 

正如同这一次网站的改版,我问自己做不做,不做理由有千千万,而做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像现在这样整理思路,开始码字。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不停的自己问自己问题,不停的自己否定自己,又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思路。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做,不管做出来的是什么,可以用来检验自己到底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基于这样的思路,我开始做。

 

人在选择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自我提问,自我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选择的结果,当自己问及自己的过程中,自己都无法回答的时候,就是需要求知、求解。在这个不断求知、求解的过程中,人的思维越来越清晰,选择的结果也越来越精确。

 

选择完成,在做与执行的过程中,要不停的自己否定自己,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找到肯定的答案。在肯定的结果出现前,再次不断的否定这个结果,直至结果的出现。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以思维为例

 

不进行做法相反的自我否定,不自己向自己提问,那么认定的就直接是结果了,知道的就是结果了。这样未来很久的结果,你都知道了。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因就是果。

 

举个例子来说,以我自身为例,我选择加入一家公司的原因,往往是我觉得这家公司具有高成长性,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断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成长的事例对我自身进行促进,还可以获得企业成长的回报。而我选择离开一家公司的原因是,我已经知道我未来的收入了,通常的原因是,老板或者上级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我,我已经是这家公司员工中收入最高的人了,每年除了你的工资收入外,还会有多少的期权回报,只要你把这家公司管好,达到什么目标每年还会得到什么什么奖励。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时候,我通常会说给我三天考虑,这三天中我会不断的计算,我未来一个周期内的收入,与我自身的成长,我会问我自己如果我选择放弃,有没有能力获得更多的回报;如果我选择接受,我的未来回报是多少。无一例外每次我都选择放弃,放弃的理由很简单,我已经知道结果了,而这个结果,在现在的我看来,不是我最终的目标,因为知道的结果已经没有更大的扩展空间了。我往往选择另一个未知的开始,希望在另一个未知变成知道的结果前,超越过去作出的选择。

 

在知道与不知道间,选择不知道,在结果与未知间,选择未知,留一个成长的空间给自己,但必须在资源面支持的情况下,饿着肚子谈理想是不现实的。

 

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不一样,个人的成长追求的是空间,而企业不同,企业有其需要负担的责任与义务,应该采取稳健型的发展,应该在计算过成本之后,选择知道的最优结果。当然也有企业的管理者与我有相同的想法,他用类似的方法带领着他管理的企业,乘风破浪以几何式的增长。但是这种管理方式毕竟是少数,而市场上大多数的企业,要求的是基于脚踏实地的方法,用稳健安全的方法,实现企业资产与经营的不断增长。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在策略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的质疑自身的选择,做法。在不断的质疑与否定中成长,自我否定的过程是可逆的过程,而被客观环境逼着去监视的时候,往往事情已经是不可逆。只能向一个方向行进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丧失选择权,很多时候意味丧失主动性,丧失自主权。不管是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在竞争或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主动性,是非常被动的,当被推演到进入无法进管理与控制的时候,就意味着,有可能失去一切。

 

不管在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不断对想法、做法、行为,提出质疑,不断的否定中寻找肯定,不断的在肯定中需求突破,才能推动自身有动力不断的前行。

 

上一页  行首页  下一页


Lincn.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