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面都照顾到,时间的一轮,环绕。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与愿违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那里出了差错,导致现实情况与预期的产生了偏差。在追溯差错与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许多在做事情之前,或做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或没有预计到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出现,导致了事与愿违。

 

后事看事,自然一目了然,但是在事前为什么会忽略了这个因素呢?追溯根源,我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不完整,漏掉了很多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因素。如果能够在事情发生前,系统性的去思考导致事情偏差的关键,那么就可以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即便这些考虑过的因素出现,因为原来已经系统性的考虑过其影响与对策,对计划或目标的达成,就不会出现上面说的事与愿违的情况。

 

还有另一种情况也时常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出现,即便我们考虑过自身处理事情所能够调控的一切,也做了一切准备,但是事情还是没能与我们原先预估的情况一致,还是不可避免的再次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种情况的发生呢?通常情况下,在经过正常系统性处理后的问题,还是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都是属于外部大环境,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影响。

 

身处事中思考事情,因为人的主导意识,希望事情能够顺利实现,通常都是往较好的方向去思考;正是因为这样,事情才会真正的去执行与操作;同时也是因为人总是希望事情能够顺利实现,而导致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忽略了外部大环境周期性规律的发生。

 
 
 
 

 

可控制的问题因素,可以通过系统性、完善周备的计划来避免,而不可控的因素,大多数只能考虑其周期性或规律性发生的可能,而不可控因素决定了他发生周期的规律不可控特征,所以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中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同时也是因为这样,才有《孙膑兵法·月战》中:“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一说。

 

以企业为例

 

在企业的管理中,常常因为计划或管理的不周密,出现危机与事故,严重的话导致企业经营停顿或破产。追溯起来,大多数是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计划或管理时,没有充分考虑事情发生的可能因素,这种现象大多数是麻痹思想与个人认识限制导致。

 

(明·吕坤)在《呻吟语》中说道:“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一个管理者要是没有具备这种所谓的才识,如何进行管理?好在管理智商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

 

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性思考方式,在问题与事情发生前,就必须将事情与问题发生前,将事情与问题发生的可能进行分析。大多数有制定企业战略并进行战略管理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就系统性的将企业可能应对的风险作出标识,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将系统性思维用于企业的各种活动层面,包括公司层面的战略计划、资源配置;部门层面的市场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方面的生产与新客户信用的审视等。

 

面对未知的可能情况,企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主动的思考,将经营管理中可能影响经营管理的因素,通过内部监督管理将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这个过程一般称为风险管理;另一种是被动接受,在事情或问题发生后,调集人力、财力、物力进行补救,这个过程一般称为危机管理。

 

如果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不考虑外部环境周期性变化,不考虑技术产品生命的周期性变化,不注意人员技能知识结构的周期性规律,那么在经营中,短期的竞争优势必定无法转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即便现在暂时领先,成为行业中的领先者,很快也会因为忽视经营管理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而很快的被后来者超越,使自身陷入尴尬的境地。

 

以人为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

 

在考虑事情发展的同时需要的是周密的系统性思维,一件事情,我有考虑过,但是没考虑那么多,那么那样的考虑等于没有考虑。做事要的是严谨系统的思维于处理方式。

 

许多知道却不会做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系统性思维,许多会做没做好也是没有系统性思维。认真固然非常关键,但是认知水平决定了认真能够达到的程度于高度。

 

教育本身就是本着系统性的原则而开始的,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大学,十几二十年的学习,学的就是一个循序渐近,系统式的学习方法;从拼音、习字、组词、造句到作文、从名词、概念、理论、案例、解释到练习;本着从入门、基础、认识在到研究的过程。从一点、一些、最后到量的积累,从量的积累到量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系统性的方法充满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人的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为个人的疏失或不爱惜,导致系统的那个板块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在别人看来就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当然我这里没有其他歧视的含义,只是拿来做个案例。

 

同样人们对于人的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否,也有类似的看法。就如同一句我们常听过的话:“道理都懂,为什么做法不一样呢?”这里面影响做法就是系统性思维。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系统性思维,其自身能够形成完整的系统性链条;而很多知识因为需要检验,需要完善,需要补充,充其量只能算解释。这包括我自己废话打了这么多字的这些内容,充其量也只能算解释,而且甚至在很多板块限于我自身的认识不足,连解释都算不上。

 

以思维为例

 

既然认识到,系统性思维的重要,同时又要关注不可控的外部周期性变化,那么如何实现系统性思维的认识产生呢?说来说去,我又会再次把话题引回在“知”的板块中对认知学习理论与哲学的内容认识上。

 

当我们无法将知道的内容与知道的知识建立其关联的时候,说明我们的认知能力与以往的学习方法,产生误差。才会导致看到的现象无法与学会的知识建立其关联。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系统的理论,来将这些片段与碎片,拼接成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关系的系统。

 

在对哲学的定义中,这样描述哲学:

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现实中许多人忽视对哲学的认知与理解,简单对待哲学,在每个人的受教育过程中,哲学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每个人在从小学习的课文中就包含了无数的富含哲理性的词语。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管那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肯定会有哲学这么课程的。

 

如果作为一个管理者,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思维,又想立志从事管理这个职业,最好的再学习方法就是买些哲学的书籍,好好的重新学习。在自身没有一个明确认知的时候,没有形成价值观之前,用试错的方式来探寻管理的途径,显然是没有办法将经历转换成经验的。

 

关注环境与事物的周期性、规律性变化,利用自身形成的系统性认识,采用系统的方法,去进行实践。无疑可以避免简单的用试错的方法去尝试来得更有效。这件事情能不能做,能不能做得有效,能不能成本更低,要学会这样不断的问自己。

 

忽视前人的积累,忽视客观存在的规律,而妄图利用自身所谓的模糊认识,在前人哲人们已经无数次论证过的客观规律里,寻找自身认为的规律,是没有一点现实价值与意义的。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可以共享到前人无数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行,自然比我们再去苦苦论证许多基本的理论行进的脚步来的快。当然如果您是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黑格尔、马克思、毛泽东之类的人,那么你完全可以去探索自己的理论。我先承认我不是,我是看过他们的作品才得到知识,在看过他们的作品之前,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上一页  行首页  下一页


Lincn.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