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与修身

 

求知的过程往往是苦闷的,虽然有学习的成长的快乐,但是一样有放弃的痛苦。人生总在不断的取舍,古人为了求知,曾有这样的言语,《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时间像海绵里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哪有天才,我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的解剖自己。”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生命,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生命等于慢性自杀。”

 

被推为古代学子必读之书的四书五经中《中庸》的里面有这样一段关于学习与求知的话。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中国文人学者自古讲究修身,儒家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学习渐进之法。中国古代智者之一的诸葛亮,也有一篇简短的修身立志的名篇《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以豁达著称的庄子在秋水篇中亦有这样的描述

 

原文:

“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译文:

“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高官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

这正是我要传递的真正意思,文字的背后应该用更多的思维去思考;现代学科与各种技术,都是可以复制的科学,需要的是我们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去识别与看待,而非主观臆断的下结论与定义。

古人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解释许多现象,而把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唯心论化了,而今天的我们,由于科学的进步,能够区分许多唯心的论点,同时许多言论的背后代表的是利益。基于利益的前提下,许多言论做了折扣,这也是近年许多伪理论与伪科学盛行的原因。

~~~

 

被称为中国的亚里士多德的荀子,在其修身篇中说道:

(荀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 ――冯友兰)

原文:

夫骥一日而千里,驾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译文: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但如果要去走尽没有穷尽的路途、赶那无限的行程,那么劣马就是跑断了骨头,走断了脚筋,一辈子也是不可能赶上骏马的。所以如果有个终点,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很远,也不过是有的走得慢一点、有的跑得快一点、有的先到一些、有的后到一些,为什么不能达到这个终点呢?不知道那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是要穷尽那无穷的东西、追求那无限的目标呢?还是也有个止境呢?那些对“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考察分析,不是不明察,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啊;出奇怪异的行为,做起来不是不难,但是君子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所以学者们说:“我迟缓落后了,在他们停下来等我时,我赶上去靠近他们,那也就不过是或迟缓一些、或迅速一些、或冒前一些、或落后一些,为什么不能同样到达目的地呢?”所以一步二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可以被搞干;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至于各人的资质,即使相距遥远,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悬殊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荀子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他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明也,因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荀子还说:“知明”则“行无过矣”。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荀子·大略》

 

―――――

 

知识的科学化与艺术化

 

所有可以科学化的知识都是智慧的结晶,科学代表可以复制,有可以遵循的规律与原则,现代工业与信息技术都是基于科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受因果关系、内外部环境与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许多基于科学下的产品或行为,被特殊的情况赋予了不可复制的影响,导致这些产品与行为,被冠上了艺术化的名称。

 

当一个现代产品或行为被赋予艺术化的名称,就需要我们辩证批判的去看待,这个科学行为下,因条件变化而导致不可复制的产品或行为的真正内涵。这种艺术化的现象是值得去探究、分析与诠释的,因为现象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许多科学的发现正是基于当时不可复制的偶然情况下发生的,经过不断的探究,而形成系统的规律与原则,最后成为科学化的知识。

 

不论对个人或是对组织而言,客观的、系统的、科学的、可以操作的知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必与学历或者所谓的学识成正比。知道问题的事实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存在。

单凭知道知识与掌握知识是无法带动协同他人或组织的;以客观的、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说明、分析,洞悉所有的问题症结,尽可能的基于现有资源最大化的情况下提出应对之策;这样的科学化的知识,才有足够的说服力,才能协同与带动他人或组织一起朝目标行进;即便这样的过程受条件限制无法再次复制,但是一个拥有科学化知识的人,应该有能力应对不同的问题与难题,以创造性的行为来处理与解决问题与难题。

 

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顺畅运用,才会变成能力,在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会产生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而这个过程必须基于客观的、辩证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标准。当然这个世界上也不缺乏,前行者、先行者为了保持自身的领先优势,而故意设下的误导与陷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迷惘与平台停滞阶段,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求知者来说,误导、陷阱、迷惘与难熬的平台期,都不会是真正阻挠其前行求知的障碍。

 

 

 
 

上一页   知首页 


Lincn.com版权所有